美國‧國會山村度晚年


(美國)80歲的韋弗.謝潑森自1999年妻子去世後,便獨自住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國會山社區。年事已高加上雙目失明,生活諸多不便,然而,謝潑森並未像美國很多老年人那樣,被迫搬到養老院或輔助生活中心居住,而是繼續留在這個他生活了56年的地方安度晚年。這一切得益於“國會山村”的出現。

“國會山村”成立於2007年,是一家旨在幫助老年人“居家養老”的社區互助性質的非營利機構。“國會山村”實行會員制,現有會員350多人。會員在繳納一定會費後可以享受多種服務,小到乘車出行、更換燈泡,大到看病就醫、法律諮詢,範圍廣泛。

“國會山村”志願者及社會服務主任朱莉.麥根嘎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志願服務是機構運營的基礎。目前,“國會山村”有大約220名志願者,絕大多數是國會山社區的居民,很多還是“國會山村”的會員。這就是說,相當一部份人既提供老年人服務,也是被服務對象。

麥根嘎達說,會員在通過電話或電子郵件尋求某種服務時,“國會山村”首先聯絡志願者幫助解決,遇到比較複雜或專業的問題則求助專業公司。志願者提供的服務全都免費,專業公司服務則需要會員額外付費。她表示,85%的服務都可以由志願者完成。

與養老院或輔助生活中心相比,“國會山村”最大優勢在於可以滿足老年人“居家養老”的願望。美國退休人員協會的調查顯示,近90%的65歲及以上美國人希望在家養老。並且,與養老院或輔助生活中心每月數千美元費用相比,“國會山村”的費用低得多,會員只需繳納幾百美元的年費,低收入者還可以享受優惠。

67歲的黛安娜.布勞克斯特在國會山社區住了50多年,幾年前丈夫去世後便一個人生活。她既是“國會山村”會員,也是志願者。作為會員,布勞克斯特經常需要搭乘志願者的車去醫院看病或購物,或請志願者幫忙搬東西;作為志願者,她常幫忙做些針線活兒、分發社區宣傳材料等。

“我最開心的時候就是聽到別人說‘謝謝你’,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會感到非常滿足,”布勞克斯特對記者說,“加入‘國會山村’還讓我認識了很多新朋友,在這裡你永遠不會覺得孤單。”

“國會山村”並非這種社區互助養老模式的首創者。2002年,美國波士頓比肯希爾社區建立“比肯希爾村”,成為這一養老模式的濫觴。據統計,目前全美有大約65個社區養老“村莊”,大多分佈在人口密集的東部。城鎮地區,又以華盛頓地區最為集中,包括華盛頓市、馬利蘭州和弗吉尼亞州部份地區在內,共有“村莊”10多個。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老年醫學專家安德魯.沙爾拉赫表示,儘管在美國目前“村莊”養老模式的覆蓋範圍還很有限,但隨著“嬰兒潮”(二戰後生育高峰)一代逐步進入老齡階段,社會對老年人服務的需求會顯著增加,這將大大增加“村莊”模式的吸引力,促進其推廣。(新華社)



你知道嗎?

芬蘭是世界上的長壽國家之一,全國目前65歲以上老人已超過90萬,佔總人口的17%。在許多芬蘭老人看來,世界上最好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只要自己能照顧自己,就希望在溫馨而又熟悉的家庭環境中安度晚年。為尊重大多數老人希望住在家裡的意願,自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芬蘭為老人提供的社會服務發生很大的結構性變化,傳統的養老院逐漸減少,政府將更多資金和人力轉向住房和綜合服務上。

上世紀80年代末,芬蘭開始在全國各地興建不以盈利為目的,集居住、飲食、娛樂、健身和保健為一體並提供綜合服務的新型住宅樓——老人公寓。老人公寓是按照殘疾人住房標準設計建造的社會出租房,收入較低的老人也支付得起房租。老人公寓分為“自理老人公寓”和“護理老人公寓”兩種。芬蘭南部的拉赫蒂市有30幢老人公寓。其中,“老先生服務中心”是1993年建造的自理老人公寓,專門為65歲以上依靠養老金生活的老人提供出租房。服務中心由9幢公寓樓組成,居住著1500戶生活完全能夠自理的老人。這裡設有餐廳、客廳、會議室、洗衣房、健身房、游泳池等服務設施,老人的生活品質有很好的保障。對於75歲以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社會福利部門的工作人員會幫助他們申請住進護理老人公寓。

護理老人公寓由經過專業培訓的護理人員,根據老人的具體情況和需求來制訂護理計劃,每天24小時分3班為老人提供護理和服務。住在這裡的老人需要支付房租和護理服務費用。這些費用根據老人的支付能力來收取。在老人的純收入中還必須要留下20%,作為零花錢給老人自己支配。護理老人公寓為老人提供既安全又舒適的家庭式居住環境,為他們配備了帶扶手的床和床墊。老人可以將自己家中的燈具、桌椅、電視以及各種裝飾物等搬進公寓。公寓的每套住房內還裝有安全電話,如果老人感到不適,只需按一下戴在手腕上的安全表,護理人員就會馬上趕來。

此外,老人公寓裡設有健身房,老人可以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各種康復鍛鍊。護理人員每天還為老人安排各種文化娛樂活動,帶領老人一起做健身操,為老人讀書讀報,輔導老人做手工和繪畫,使他們在晚年仍然能夠享受生活樂趣。(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