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大自然保育先鋒


瑪麗娜.席爾瓦:巴西政壇“環保鬥士”

(巴西)在巴西有這樣一位女政治家,她的一生都同熱帶雨林、環保事業聯繫在一起,為環保大聲疾呼讓她走進人們視野、走進議會和政府高層;但也因為對環保的執著,她在利益紛爭的政壇樹敵無數,政治命運多舛。她就是瑪麗娜.席爾瓦,巴西政壇的“環保鬥士”。

現年54歲的席爾瓦1958年出生於巴西西北部邊陲的一個橡膠農家庭。當地衛生和教育基礎設施落後,體弱多病的席爾瓦16歲才走進課堂。家庭成長經歷和農業州居民對大自然的依賴使席爾瓦心中逐漸產生了對自然環境的責任感。自從27歲步入政壇後,她從未停止對環保及可持續發展事業的關注。

席爾瓦堪稱巴西政壇的一位女強人。從1989年到1994年短短5年時間,她從市議員一躍成為巴西歷史上最年輕的聯邦參議員。同時,巴西勞工黨全國環境與發展秘書處負責人的職位為她推動環保事業提供了平台。

在議會,席爾瓦首先提出巴西政府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應有明確態度。她堅持要求政府和議會將截至2020年的減排目標寫入《巴西應對氣候變化方案》中,並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召開前由總統簽署頒佈。

2003年盧拉總統上台後,席爾瓦被提名為巴西環境部長。在任幾年裡,由於近乎“頑固”地堅持環保優先的理念,席爾瓦和內閣中多位部長產生過份歧,其中包括時任總統府民事辦公室主任的現任總統迪爾瑪.羅塞夫。

環保不能為經濟利益讓路,這是席爾瓦一貫信奉的原則,於是,很多部門的經濟發展規劃在環保部環評證書這一關碰了壁,席爾瓦因此備受指責和嫉恨。但她說:“在我看來,關於環保和發展二者關係的討論是個偽命題,不推動環保,哪有未來的發展?二者其實是一致的。”

在擔任環境部長的5年裡,席爾瓦常需要舌戰群雄。她反對污染環境的大項目上馬、竭力推動組建全國生物安全技術委員會、全力爭取環保項目資金大投入,卻屢屢受挫。2008年5月,得知環境部在新出台的《亞馬遜地區可持續發展計劃》中並無多大發言權之後,席爾瓦遞交了辭呈。她公開表示,政府對環保的忽視讓自己心灰意冷。

但席爾瓦並未由此消沉下去,相反,她做出了一系列大膽的決定:先是脫離執政的勞工黨轉而加盟以可持續發展和減小社會差距為宗旨的綠黨,之後又宣佈參加2010年的總統大選。競選期間,席爾瓦的環保主張被越來越多的選民瞭解和認同,她的民意支持率從初期的10%提昇至投票前的16%,席爾瓦的參選被媒體譽為攪動巴西政壇的一陣“綠色狂潮”。

大選第一輪投票結果顯示,席爾瓦和她代表的綠黨出人意料地獲得了接近20%的選票。雖然未能進入第二輪,但對於席爾瓦本人以及她畢生推動的環保事業來說,這已然是一次勝利。

不僅在巴西,席爾瓦和她的環保努力已經得到了全球範圍內的肯定,2007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當年的“地球衛士獎”授予這位巴西政壇“環保鬥士”。

阿爾.戈爾:從副總統到環保先鋒

(美國)從美國副總統到環保先鋒,64歲的阿爾.戈爾多年前就完成了角色轉換。他在全球範圍內推動環保事業的努力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肯定。

作為環保人士,戈爾是個一馬當先的行動派。他曾親赴南極考察臭氧層空洞,到巴西實地調研砍伐森林對氣候的影響,並經常以全球變暖為主題在世界各地公開演講。

2006年,戈爾出版《難以忽視的真相》,講述工業化對全球氣候變暖和人類生存的影響,其參與製作和演出的同名紀錄片在國際上引起熱烈反響,獲評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

在戈爾等人的組織下,2007年7月7日,以“應對氣候危機”為主題的演唱會舉行。這場跨國慈善演唱會匯集了全球150多位知名影星和上億民眾,深獲好評。

2009年,戈爾又出版新作《我們的選擇》,主要探討氣候變暖的解決之道以及人類當前面臨的氣候危機。此外,戈爾還參與創辦了非營利性環保組織“氣候保護聯盟”,並加盟硅谷一家風險投資公司,致力於投資“清潔技術”領域。

戈爾一直支持美國政府採取措施應對氣候變化。2009年6月,美國眾議院通過旨在降低美國溫室氣體排放、減少美國對外國石油依賴的氣候法案,引起一些企業界人士反對。戈爾對此評論道,應對氣候變化“不是政治議題,而是道德議題”。

戈爾在氣候變化與環境問題上的貢獻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2007年,諾貝爾委員會授予他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他為喚醒人們對氣候變化的關注所作出的努力。此外,戈爾還曾獲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設立的“地球衛士獎”,此獎項主要表彰來自世界各地的傑出環保人士及機構。

丹尼斯.海斯:地球日之父

(美國)作為全球首次地球日活動的組織者,美國著名環保活動家丹尼斯.海斯被譽為“地球日之父”。他在1970年發起的地球日活動被視為美國現代環保運動的開端。

1969年,美國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提議在全美高校舉辦環保問題講演會,時年25歲的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生海斯由此提出在全美展開大規模社區活動的具體構想,得到眾多青年學生的支持。

1970年4月22日,海斯發起並組織了首個地球日活動,全美2000多萬人、大約一萬所中學、2000所高等院校和全國的各大團體參加。人們舉行大規模遊行、集會、演講,高舉著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幅畫和圖表,呼吁創造一個清潔、簡單、和平的生活環境。美國國會當天被迫休會,大部份議員也去參加各項活動和集會。這次活動被譽為二戰以來美國規模最大的社會活動。

此後,全球環境保護事業一浪高過一浪。1972年,聯合國環境會議在斯德哥爾摩召開。197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成立;同年,國際性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組織創辦,各國環保機構和組織也相繼成立。

1988年,海斯和朋友一起討論籌辦紀念“地球日”20週年的活動。他們決定,要使1990年的地球日成為第一個國際性地球日,以促使全球億萬民眾都來積極參與環保。為此,他們致函中國、美國、英國三國領導人和聯合國秘書長,呼吁各國採取積極步驟,以阻止和扭轉全球環境惡化的趨勢,同時呼吁全世界願意致力環境保護、進行國際合作的政府,在本國舉辦“地球日”20週年慶祝活動。其倡議得到眾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響應。

1990年4月22日,全球140多個國家兩億多人身穿藍綠兩色服裝參加地球日活動,4月22日至此被正式定名為“世界地球日”。(新華社)



你知道嗎?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今年環境日的主題是“綠色經濟:你參與了嗎?”。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了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及保護全球環境的“行動計劃”。全體代表建議將大會開幕日定為“世界環境日”。同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根據斯德哥爾摩會議的建議,決定成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並正式將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從1974年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每年都為世界環境日確立一個主題,並展開相關的宣傳活動。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綠色經濟定義為:綠色經濟是促成提高人類福祉和社會公平,同時顯著降低環境風險和減少生態稀缺的經濟。今年的主題旨在動員人們思考綠色經濟如何深入日常生活,並以此帶來關於社會、經濟和環境方面的良性改變,進而讓人們不斷適應地球上70億人共同生活的現狀。(新華社)